投資資本正強勁流入東南亞,但從這些資本中提取價值卻比預想的更困難。許多外商在該地區的投資項目主要是為了避稅,並沒有帶來太多的價值。
![]() 中美貿易戰正推動外國企業將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為東南亞國家再工業化創造機會。然而,該地區一直難以從此次供應鏈重組中獲取價值。圖:南華早報 |
資金流動大幅增加但帶來的價值不多
中美貿易戰為東南亞國家提供了加速工業化的機會,隨著跨國公司將生產轉移到中國以外,這將推動經濟成長。
但現實中,該地區不少外商投資項目主要是為了規避關稅或利用其他政策激勵,並未為當地經濟帶來太多價值。
這是美國塔夫茨大學弗萊徹學院國際歷史學教授、《晶片戰爭》一書作者克里斯·米勒2月6日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表達的觀點。
文章稱,東南亞是一個經濟聯繫緊密、政治上往往保持中立的地區,是嘗試將貿易衝突成本降至最低、並從中獲利的試驗場。
隨著北京方面宣布採取報復性關稅,以回應川普總統下令對來自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商品的關稅額外提高 10%,中美貿易戰出現升級跡象。
一些東南亞領導人將此視為再工業化(改造舊工業)的黃金機會。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曾被認為是亞洲正在崛起的「經濟虎」。然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吸引了過多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大大消耗了東南亞潛在的FDI。
如今,這種情況已經改變。並非只有西方公司在中國以外尋找具有低關稅和有競爭力成本的製造基地。中國企業也希望在海外組裝產品,以避免關稅和美國其他貿易限制。
因此,投資資本正大量流入東南亞。然而,事實證明,從這筆資本流中提取價值比預期的要困難得多。外國公司善於利用東南亞國家的競爭優勢,透過要求補貼和稅收優惠來吸引投資。
此外,外國投資者尋求的政策誘因往往不會帶來太多的經濟價值。馬來西亞受益於資料中心的繁榮,部分原因是其擁有過剩的電力,也是因為美國直到最近才允許無限制地向該國出口人工智慧晶片。
馬來西亞有些資料中心服務國內市場,但也有一些資料中心為國內無法使用該服務的中國客戶提供AI雲端運算服務。
「馬來西亞的資料中心投資已高達 250 億美元。但當地公司能獲得多少價值?
馬來西亞可以將多餘的電力出售給資料中心並在建築業創造就業機會。然而資料中心最大的成本還是裡面的晶片和伺服器。這些設備主要從國外進口。米勒教授認為,雲端運算的利潤主要屬於晶片製造商和軟體供應商,而不一定是資料中心所在土地的擁有者國家。
難以參與中國「封閉」的供應鏈
一些東南亞官員對中國在該地區開設工廠也有類似的擔憂。西方公司在這裡開廠是因為他們想獲得當地廉價的勞動力和零件。但當中國公司來到東南亞時,他們不僅從國內進口大部分零件,而且還經常引進國內工人。
問題在於這個東南亞國家能否說服中國企業購買或分享國內技術。
中國經濟幾十年來一直強勁成長,部分原因是其採取了迫使外國公司向國內合作夥伴轉移技術的政策。因此,中國將反對外國政府對中國企業實施技術轉移要求。
北京方面正在對電子組裝設備和電動車技術實施出口管制,因為擔心這會有助於這些產業在海外發展。為了阻止技術人才的流失,北京也阻止一些高技能人才到國外工作。
再工業化是東南亞各國首都的一個流行口號。但作為世界最大工業生產國的中國卻將此視為競爭挑戰。東南亞本地製造商也常將中國在其國家新建的工廠視為競爭對手。
東南亞官員經常讚揚中國的投資。然而,東南亞的製造和組裝基地已經發展到與西方供應鏈深度整合的階段。例如幾十年來,日本汽車製造商一直從泰國供應商購買零件,而馬來西亞的晶片組裝和測試工廠主要為西方半導體公司提供服務。
克里斯·米勒教授表示,中國企業在汽車或晶片領域擴大全球市場份額的努力只有融入東南亞地區的供應鏈,才會使東南亞經濟體受益。
然而,該地區的商業領袖抱怨說,這種情況很少發生。中國頂尖電動汽車公司正在競相在東南亞開設工廠。但這些都是高度垂直整合的公司,其投入供應主要來自中國公司。該地區的中小企業已經學會了向西方供應鏈銷售產品,向中國製造商銷售產品的機會越來越少。
「水牛和乳牛打架,蒼蠅和蚊子都會死」這句俗語常被用來形容那些在美國和中國兩個超級大國的競爭中感到壓力的小國。然而,除了對川普關稅和中國出口繁榮的擔憂之外,東南亞國家也在試圖利用貿易戰帶來的機會。對於尋找中立投資地點的跨國公司來說,利用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的對抗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策略。
「然而,從供應鏈變化中提取價值比東南亞國家預想的要困難得多,」克里斯·米勒教授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