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國家已成為對美國、歐洲和日本的半導體(晶片)製造公司極具吸引力的地區。
2024年馬來西亞半導體出口營業額預計將增加。照片:星報
馬來西亞宏願開放大學技術專家Loh Peixin表示,該地區的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和越南等國家都有成為大型半導體技術或品質中心的野心和潛力。
印尼擁有 2.8 億人口,並雄心勃勃地希望在 2030 年將國家數位化轉型為全球十大經濟體,因此擁有與鎳一樣重要的二氧化矽、能源、水和礦物等重要資源。
目前有21家二氧化矽和加工公司在該國經營,其中信越、三菱子公司Sumco和Gstar等領先矽片製造商均在印尼投資。
該國的鎳儲量佔全球供應量的52%,是電動車產業電池價值鏈的關鍵吸引力。豐田、三菱、富士康、福特和現代等全球汽車製造商以及中國電動汽車公司在印尼的投資超過150億美元。
同時,越南的晶片設計生態系統吸引了Marvell、Synopsys、Cadence等30多家外國公司建立設計與研究中心。越南也擁有強大的技術技能基礎,並正在迅速升級其工業基礎設施。
對馬來西亞來說,1972年,檳城州峇六拜工業園區就有8家開創性的外國組裝和測試公司。馬來西亞目前參與晶片製造過程的三個主要階段,但重點關注半導體組裝和測試製造商以及自動測試設備(ATE)。
目前,檳城集群有350家跨國公司(MNC)和4,000家中小企業(SME)參與半導體設備領域。貫穿整個複雜的網路鏈條的是晶片的四個增值環節:材料和工具;智慧財產權 (IP) 與設計;晶片製造和組裝;檢驗和包裝。
2022年,韓國教授Jinhee Kim和Keun Lee進行了許多研究,比較了台北、深圳和檳城的科技生態系模型。尤其是檳城在建立半導體工廠方面走得更早,在技術、智慧財產權、設計和管理方面都採用外國公司。
中國台灣也依賴跨國公司進行技術投入,但於1980年建立了台灣新竹科學園區,以推動台積電等本土科技公司成為先進半導體晶片領域的世界領導者。
深圳的科技雄心於 2000 年左右出現,目標是發展國內大型企業。
專家羅培新評估,每個技術集群都是從原始設備製造商的學習開始的,即根據外國公司提供的設計和規格組裝產品。
隨後,台北和深圳開始採用和改造外國知識以適應當地情況,允許當地企業透過研發和專利申請創造自己的知識,並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加強教育和合作平台。
這些國內企業已升級為原始設計製造商(ODM)或自有品牌製造商,學習透過吸引國外供應商和本地供應商來提高技能和效率,在區域供應鏈中挖掘最高效、最可靠的供應商,打造世界一流的產品。
這位專家表示,北京、上海、深圳等中國大陸的科技中心的成功離不開台灣工程師和蘋果等全球科技品牌的製造經驗。台北和深圳正在逐步創建本土公司,但檳城模式仍依賴跨國公司。
雖然之前的模式可能更難實施,但與檳城緩慢的追趕方式相比,它確實提供了更快的追趕速度。在促進本地企業發展方面,台北和深圳的國家幹預力度比檳城更為積極。
雖然這兩個城市的公共部門直接幹預特定的研發項目以幫助當地企業,但檳城的公共部門重點關注跨國公司僱用的勞動力的人力資源發展。
根據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的數據,晶片部分、計算、組裝、測試和封裝的附加值不到晶片生產總價值的15%。儘管馬來西亞封裝了美國 23% 的晶片,但該國的技術水平尚未顯著提高到高強度的先進技術。總體而言,馬來西亞國內世界級技術的開發仍在進行中。
專家羅培新認為,東協國家一定會發揮自己的比較優勢,在全球技術供應鏈中找到競爭地位。在支持跨國公司和激勵本地新創企業和中小企業提升研發技能和勞動力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將是每個生態系統成功的關鍵。
他表示,馬來西亞已在晶片設計、製造和ATE領域建立了本地所有權,以支持ODM等大公司,但本地新創公司的數量不足以在內陸市場創造競爭。
競爭刺激創新,從而擴大生產規模和範圍,提供成本優勢,並最終促進在技術供應鏈中低端和中端領域的主導地位。快速發展可以演變成區域創新系統的國家創新系統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