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hc-hide-content ihc_mb_type="show" ihc_mb_who="2,4,5" ihc_mb_template="1" ] <div class="clear"></div> <div class="contentView"> <p class="pHead"><span>近期,越南財政部關於修改個人所得稅法的新提案引發越南股市的震動。</span></p> <p class="pBody"><span>值得注意的是,提議對證券銷售收入扣除購買價格和費用後徵收20%的稅率。這項選項其實並非新鮮事——2007年的個人所得稅法(2009年生效)曾允許在年終匯算清繳後計算所得稅。然而,由於執行問題,自2015年起,統一稅法已改為更簡單的方法:對每筆交易的價值徵收0.1%的稅,無論盈利或虧損。如今,恢復對利潤徵收20%的稅率選項引發了公眾對立法者意圖的爭論,尤其是當草案明確規定20%的數字時,這表明管理機構正在認真考慮在不久的將來應用它。在目前數位基礎設施同步和人口數據互聯互通的背景下,實施這種複雜的稅收制度被認為是可行的時機。問題是:新稅種將如何影響市場?越南金融市場何時才能在稅收政策可能阻礙銀行業和證券業「兩條腿走路」的同時,穩住第二條腿?</span></p> <p class="pSubTitle"><span>提議對股票收益徵收 20% 的稅:公平還是阻礙市場?</span></p> <p class="pBody"><span>對證券利潤徵收20%稅的提議,立即在投資者和專家中引發了褒貶不一的意見。一方面,許多意見支持該提議,認為這是文明的進步,確保了證券收入與其他收入來源之間的公平性。例如,在同一草案中,房地產業也提議對每筆轉讓收入徵收20%的稅,而不是目前的2%的固定稅率。一些專家認為,財政部提出的20%的證券利潤稅率符合國際慣例,是合理的,可以引導投資者著眼長遠,而不是進行短期投機。</span></p> <p class="pBody"><span>另一方面,許多專家和投資者擔心,直接對利潤徵稅會降低越南股票的吸引力。核心問題在於,從0.1%的轉讓價值稅轉變為20%的利潤稅,將使獲利投資者的稅負增加數倍。這一突然變化可能會降低交易積極性,尤其是短期投資者的交易動機。因此,市場流動性面臨下降的風險。有些投資人甚至可能因為覺得證券稅負擔過高而撤出股市,轉而投資銀行儲蓄或黃金等其他管道。</span></p> <p class="pBody"><span>然而,總體而言,上述分析和爭論仍然只是假設,因為該提案尚處於草案階段,需要等待法律規定的具體指導文件才能具備足夠的實施基礎。因此,所有好/壞的情況都可能出現,這取決於後續的實施方式。可以肯定的是,管理機構需要仔細考慮增加預算收入、稅收公平和發展資本市場的目標。因為,除了預算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越南金融市場如何在銀行體系和股票市場這兩大堅實支柱的支撐下,實現平衡和永續發展?</span></p> <p class="pSubTitle"><span>越南金融市場呈現兩極化</span></p> <p class="pBody"><span>在金融市場發展策略中,管理機構一再強調:金融市場要強勁,必須「兩條腿走路」-包括貨幣市場(商業銀行)和資本市場(股票、債券)。然而,現實情況是,經過近30年的發展,越南資本市場仍然是“弱腿”,商業銀行體系承擔著為經濟提供資本的主要作用。</span></p> <p class="pBody"><span>由於近年來全方位的金融努力,幾乎每個越南人都擁有至少一個銀行帳戶。目前,約90%的成年人擁有銀行帳戶用於存款和支付。同時,投資股票的人數比例仍然非常低。目前,全國約有1000萬個股票帳戶,相當於總人口的10%。擁有投資基金(如開放式基金)帳戶的人數則較少。這表明,大多數人口仍然沒有直接參與資本市場,而主要將資金以儲蓄存款的形式存放在銀行。因此,越南是少數銀行資金管道主導股票管道的國家之一。這種結構的後果是,經濟嚴重依賴僅適用於短期貸款的銀行信貸來滿足企業的中長期資金需求,這給銀行和企業都帶來了許多風險。</span></p> <p class="pBody"><span>為什麼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至今未能發揮各自的作用?原因有很多,但一個重要因素是個人投資者的習慣和心理。一直以來,人們把錢存入銀行,銀行安全、利率穩定,而且無需就利息繳納個人所得稅。因此,在考慮投資股票時,大多數人會將其與儲蓄利率進行比較,作為「最低預期利率」。只有當其他投資管道承諾更高的收益,足以抵銷風險和成本時,他們才會轉移資金。</span></p> <p class="pBody"><span>2018-2021年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企業債券市場在經歷多年停滯後,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爆發性成長。部分原因是商業銀行大力參與企業債券的發行,將其宣傳為能夠以極高的回報率(9-12%/年,而儲蓄利率為6-7%/年)替代存款的產品。除了誘人的回報外,債券還受到僅需繳納5%的個人所得稅的青睞——這是一個相當低且固定的稅率。企業債券購買者獲得的稅後實際利率仍然遠高於銀行存款,這激勵他們將閒置資金轉移到這個管道。因此,企業債券債務飆升,從2018年佔GDP的9%飆升至2022年的近15%,而潛在風險將導致2022-2023年出現強勁的調整期。這項經驗表明,資本流動會尋求稅後回報更高的管道,而稅收政策是影響人們決策和行為的最強因素之一。</span></p> <p class="pBody"><span>同樣,在股票市場,現行稅收政策也相對優惠,對新進入者幾乎沒有門檻。股票、開放式基金憑證、權證等的轉讓稅目前僅為每筆交易價值的0.1%,無論盈利與否。這0.1%的稅率非常低,大多數個人投資人並不在意,認為這只是一筆交易費用。正因如此,近年來,許多人大膽地開設證券帳戶、嘗試炒股或投資基金,因為稅收成本低到足以抵消獲利預期。尤其是開放式基金憑證這類產品,例如基金管理公司營運的債券基金或股票基金,已成為幫助銀行閒置資金流向資本市場的橋樑。投資者購買基金憑證享有專業投資組合帶來的收益,而出售基金憑證時,只需像股票一樣繳納0.1%的稅款(即利潤幾乎不會被稅收「侵蝕」)。這是鼓勵居民逐步從儲蓄轉向透過基金投資的重要動力,間接促進了長期資本市場的發展。透過股票市場增加資本流動,不僅有助於企業實現資金來源多元化,也能逐步減輕商業銀行體系的負擔,使國家金融結構更健康。</span></p> <p class="pSubTitle"><span>新的20%稅收-資本市場「支柱」的倒退?</span></p> <p class="pBody"><span>如果新的證券稅政策按照目前的方案獲得通過,雖然長遠來看可能有助於越南股市向國際慣例靠攏,但投資管道與銀行儲蓄管道的對比將發生重大變化——股市的“倒退”,不是與國際慣例的倒退,而是與它的“兄弟”——商業銀行體系的倒退。</span></p> <p class="pBody"><span>具體來說,假設儲蓄存款的利率保持免稅,而證券投資(包括透過基金投資)的利息需繳納 20% 的稅,那麼稅後利潤的優勢在許多情況下顯然對儲蓄存款有利。例如,一位投資者將 10 億越南盾投入開放式債券基金,預期利潤為 8%/年,而銀行存款的利率為 6%/年。目前,一年後基金達到 8% 的目標,投資者提取資金並需按銷售價值繳納 0.1% 的稅(10.8 億的 0.1% = 108 萬越南盾)。獲得的淨利潤約為 7,900 萬越南盾,與存入銀行並獲得 6,000 萬越南盾(免稅)的利息相比,基金管道仍然更具吸引力。但如果對利潤徵收20%的稅,投資基金利息收入為8,000萬越南盾,投資人就需要繳納1,600萬越南盾的稅款,實際收益只有約6,400萬越南盾。屆時,將6000萬越南盾免稅儲蓄,就成了幾乎等值甚至更安全的選擇。顯然,20%的稅率會侵蝕投資管道帶來的風險回報,使其與無風險的儲蓄管道相比競爭力下降。尤其是債券基金等收益率適中的產品(通常只比銀行利率高1-2%),高額的稅收會讓投資人「望而卻步」。如此一來,鼓勵民眾更廣泛參與資本市場的目標將更難以實現。目前,越南基金管理產業的總規模僅相當於一家私人銀行的資本動員規模(約750兆越南盾)。</span></p> <p class="pBody"><span>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英國等已開發國家雖然對大多數證券收益徵稅,包括透過基金投資,但也對銀行存款利息徵稅,從而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在越南,如果仍然免除儲蓄利息稅,卻對證券徵收重稅,這種政策無意中偏向了商業銀行管道,不利於資本市場。同時,越南迫切需要發展資本市場,以降低銀行體系的風險。</span></p> <p class="pSubTitle"><span>在新的門檻上平衡利益</span></p> <p class="pBody"><span>擬議的20%證券利潤稅,正將越南金融市場推向重要的十字路口。一方面,新的稅收政策承諾公平,並更接近國際慣例。另一方面,如果不謹慎處理,它可能會成為發展資本市場目標的倒退——資本市場本質上是一條需要培育的薄弱「腿」。因此,政策設計需要確保兩個並行的目標:有效徵稅,以及不消除股市的成長動能。</span></p> <p class="pBody"><span>為此,監管機構應考慮制定合適的實施路線圖。尤其可以考慮一些需要鼓勵的產品,例如長期投資基金,尤其是開放式債券基金,實施免稅或減稅政策。這將有助於維持這些投資管道相對於儲蓄存款的吸引力,並繼續引導資本流動朝著「兩條腿走路」的方向發展。</span></p> <p class="pBody"><span>簡言之,20%證券稅的故事不僅關乎預算徵收,更是對越南金融市場發展願景的考驗。不平衡的政策決策可能會使市場永遠“跛行”,銀行的“腿”不堪重負。相反,如果我們懂得協調利益,既要正確徵稅,又要透過提供稅收優惠等各種長期投資產品(例如基金憑證、自願性退休基金等)為股市發展創造條件,那麼越南金融市場的未來完全可以「兩條腿」穩穩地站起來,在國家崛起的時代為經濟做出積極貢獻。</span></p> </div> [/ihc-hide-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