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需要採取緊急行動,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供應商多樣化,並加強合作,確保糧食安全。
2月4日,菲律賓國家糧食管理局大米倉庫的一部分。圖:新華社
氣候變遷、經濟壓力、有限的可耕地和水資源以及低效率的農業實踐正在威脅東南亞的稻米生產。
菲律賓是世界最大稻米生產國和最大稻米進口國,也感受到了這種壓力。 2月3日,為因應國內米價格飆升,馬尼拉宣布進入糧食安全緊急狀態。為克服這項挑戰,菲律賓國家糧食管理局將投放30萬噸稻米以穩定價格。
菲律賓雖然是主要的稻米生產國,但仍依賴進口;預計到 2023 年,進口將滿足國內需求的五分之一以上。去年,該國大米進口量達到創紀錄的468萬噸,年增30%。約75%的進口來自越南。
菲律賓的糧食危機反映出東南亞地區面臨的更大挑戰,該地區的米產量佔全球的近30%。泰國和越南是該地區大米出口的主導者。
東南亞的水稻種植面臨越來越大的經濟、政治和氣候壓力。到 2023 年,全球大米短缺量預計將超過 850 萬噸,為 2004 年以來的最大短缺量,這將推高價格並給家庭預算帶來壓力,引發人們對糧食危機的擔憂。
牛津全球協會研究員吉納維芙唐納隆梅表示,可以採取多種措施來確保東南亞的長期糧食安全。首先,各國需要實現農業現代化,以促進當地生產並增加國家稻米儲備。
梅伊說:“即使氣候變遷使農業條件變得更加難以預測,採用高效的農業技術仍有助於提高產量。”
該措施的迫切性在世界第二大米出口國泰國顯而易見,預計2023年至2024年間,泰國大米產量將下降3%至6%,從而進一步推高大米價格。
日本埼玉縣熊谷市的埼玉農業技術中心種植了一種新型耐熱稻品種。圖片:路透社
各國可以向在農業創新方面取得重大進步的中國學習經驗。中國科學家培育出抗旱水稻品種,可減少用水量40%以上,並減少甲烷排放量至少70%。
能夠在鹽漬土中生長的耐旱水稻品種的最新突破,為東南亞提高農作物的恢復力和確保更穩定、更實惠的水稻供應提供了希望的信號。
此外,該專家表示,必須優先考慮該地區的合作和貿易。透過建立區域夥伴之間的更緊密聯繫,出口商可以增強其經濟;同時確保進口商和消費者的穩定供應。
梅伊表示,菲律賓是國際稻米研究所等組織的所在地,有能力引領在東南亞建立區域食品研究和開發中心等措施。
這些中心可以開發和測試農業技術,分享方法,實施試點項目,並為政策制定者提供適合具體情況和挑戰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東南亞地區也正在採取行動解決這個問題。在吉隆坡舉行的2023年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會議上,成員國同意優先協助彼此克服米供應短缺問題。
此外,東南亞國家應實現大米供應商多元化,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供應鏈風險和價格波動。透過利用現有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區域間和區域內網絡,東南亞可以從巴基斯坦和巴西等其他出口國取得大米。
然而,重大挑戰依然存在。由於資金限制和依賴傳統方法而導致的先進技術獲取管道有限、農業基礎設施不均衡、技術需求不同以及對新耕作方法的抵制,都可能阻礙該地區的發展。
氣候變遷的影響是另一個重大障礙。隨著極端天氣愈發頻繁,東南亞地區大面積農作物歉收的風險也隨之增加。
專家警告說,如果東南亞優先考慮國內需求並限制出口,進口地區可能面臨嚴重的短缺和價格波動。在更極端的情況下,這種短缺可能會增加經濟壓力,進一步破壞已經陷入糧食不安全困境的地區。
東南亞大米危機是一顆不定時炸彈。各國必須立即採取行動,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供應多元化,加強區域合作,確保長期糧食安全。